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

[戲劇] 《我為你押韻──情歌》




先附上得獎的劇本連結:
http://literature2008.culture.gov.tw/11lite/4-2-5.htm

看完戲的第一個感覺是:這個編劇應該是有著相當程度自戀的人。這種自戀,在這齣戲裡面我不覺得是件壞事。「編劇寫編劇」,某種程度上編劇是誠實的──對台灣劇壇的現狀誠實、對自己寫作的誠實;也偶爾不經意的展現出編劇的一點傲氣、一點自我期許,最重要的,它讓我覺得這個編劇是值得期待的

看馮勃棣的戲是第四齣了,南海版的《掰啦女孩》、前年藝穗的《不如這樣吧BlueJohn》和去年藝穗的《說說》,看許多次之後,對於編劇的文字就會蠻習慣的,同行友人大讚其文字功力,的確是很炫目,用情歌歌詞對話也寫的非常順暢,但這就是這位編劇所擅長的,卻不再是讓我驚艷的。(甚至我更喜歡《Blue  John》中的憂鬱和脫口秀。)

儘管對於文字遊戲不再著迷,但該笑的地方大致上也沒少笑,反倒是編劇的誠懇在這齣戲裡打動了我,《情歌》讓我覺得馮勃棣不再只是個為嘴炮而嘴砲的編劇了,(我承認在前幾齣偶爾會有這種感覺)他是一個很誠懇、很勇敢的編劇。《情歌》中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討論沉默、停頓和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以及懷念雨生的call in片段,那些時候我覺得不惡搞真好、真誠多好。這次馮勃棣不再嘴砲、不再裝憂鬱、不再自HIGH,他用真誠的人際關係來感動人。

而有喜歡的地方當然也會有不喜歡的地方,最嚴重的大概就是覺得玩過頭了。像是後段的功夫姦情我覺得頗為多餘,整段拿掉更好,同樣的手法前段的邱比特就玩過了,且這段除了「笑果」之外於整齣戲並無意義。過多性暗示手法讓我覺得整齣戲降低格局,更是相當男性觀點的手法,算是整齣戲最坐立難安的一段。

再來的一個疑問,這齣戲真的需要由兩位演員共飾一角嗎?我喜歡竺定誼扮演的博翔多的多,甚至覺得應該要把更多戲份更竺定誼,後段導演手法會給我追求「公平」理念之下,兩位男演員的戲份不能差太多,而在「分戲」的感覺。黃迪揚的演技也不錯,但相較之下他沒那麼適合這齣戲。從第一幕浴缸中扮演傀儡開始,一人分飾兩角的切換志明、春嬌的配音,直到最後DJ遊戲,竺定誼的表演都恰如其分,且和蔡佾玲之間的丟球非常精準、動人。反之黃迪揚有時用力過頭、旁白時的口條也有些不順,整體對我而言,就覺得不那麼亮眼了。

兩人共飾一角的原因導演沒有說明,角色與角色之間沒有辯證,不得不讓我懷疑起──這是不是只是個噱頭?

當然戲中有非常非常非常多噱頭,(雖然比不上《Re /turn》沒有噱頭就活不下去那麼誇張),劇本本身就充滿噱頭、導演也在劇本之外填進非常多東西,舞台設計也來參一腳,包括兩跟大大的門柱,上下場都吸引觀眾非常多的目光,干擾場上的演出。整齣戲其實也可以再精簡一點,玩過頭的地方再多修飾一些,博翔跟維英的故事就很精采,把更多為笑而笑的設計刪減吧,那想必會是更精采的一齣戲。

噱頭不一定是壞事,但是份量真的要善加拿捏。七年級編導的兩齣作品《Re/turn》和《情歌》都有類似的問題。不過比起來我喜歡《情歌》更多,少掉了過大的野心之後,誠懇的來說一個故事、一條線就好,簡簡單單,卻說的很深刻。《Re/turn》就是野心太大、又太沒有安全感,才會故事說的不完整,離開劇場之後又只剩下一些令人發噱的刻意笑點。我想這也許是這個年代的問題、也許也是新生代編劇導演必須要更認真思考的:能不能更誠懇、更不搞噱頭的做一齣戲?

而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留白。如同劇中編劇說的,每個停頓都有意義,契科夫這樣說、很多大師都這樣說,我們都知道,但要用到劇中就會忘記。停頓的意義不只在於演員的情緒轉換,更在於觀眾需要時間消化腦中延伸的情緒。觀眾在戲劇演出當下能夠看的東西真的不多,尤其是演員好的時候又特別吸睛,導演很多用心的安排只會如過眼雲煙一般的被忽視,那不是很可惜嗎?

整體來說,我會說《情歌》很好,編導演都是未來幾年值得期待關注的潛力股,謝謝你們讓我享受了一百分鐘的好故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